立秋,是“四立”之一,表示秋季的開始,禾谷開始成熟,收獲的季節(jié)到了?!稓v書》曰:“斗指西南維為立秋,陰意出地始殺萬物,按秋訓示,谷熟也。”《說文解字》:“秋,禾谷熟也。”立秋標志著孟秋時節(jié)正式開始,它是僅次于大暑、小暑的第三熱節(jié)氣,但立秋并不代表酷熱天氣就此結(jié)束,初秋期間天氣仍然很熱,俗稱“秋老虎”。立秋時節(jié),暑氣漸消,秋風送來絲絲涼意,植物們也像蒲公英一樣,借著秋風起時將種子播撒到遠方。立秋時節(jié),因為白天日照很強,而夜晚又比較涼爽,早晚溫差較大,夜間的水蒸氣接近地面,所以在清晨形成白霧,又在室外植物上凝結(jié)成了一顆顆晶瑩剔透的露珠。立秋后低鳴的蟬稱寒蟬。寒蟬吃飽喝足,再加上溫度適宜,它們賣力地鳴叫著,好像在告訴人們:“炎熱的夏天已經(jīng)過去,我們的生命也將走到盡頭了。”在浙江一帶有立秋日食秋桃的習俗。每到立秋日,人人都要吃秋桃,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來。等到除夕,不為人知地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,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。在南方有“立秋啃秋瓜”的習俗,在入秋的這一天多吃西瓜,以防秋燥,久之形成習俗。民國時期出版的《首都志》記載:“立秋前一日,食西瓜,謂之啃秋。”也有迎接秋天到來之意。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稱體重,并和立夏時體重對比。因為人到夏天,缺乏胃口,飯食清淡,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,稱為“苦夏”。秋風一起,胃口大開,就想吃點兒好的,補償夏天的損失。補的辦法就是“貼秋膘”:吃味厚的美食佳肴,當然首選吃肉,所謂“以肉貼膘”。立秋時節(jié),時值“八上”,我國北方特別是華北及東北地區(qū)降水天氣明顯增多,容易出現(xiàn)洪澇及次生災害,應防城市內(nèi)澇、山洪、山體滑坡、泥石流等。南海和西太平洋臺風活動進入活躍期,沿海地區(qū)易受臺風、降水和風暴潮影響。